洋誠部落格

產後掉髮與女性禿頭的差別?從髮量觀察毛囊狀態

目錄

每天掉髮都在煩惱:「我是在恢復中,還是正在禿頭?」

產後開始洗頭就掉一大把頭髮、瀏海變得稀疏、髮縫越來越明顯……
這些變化,讓許多新手媽媽感到驚慌失措。更有女性在產後幾個月後開始懷疑:

「這真的是產後掉髮嗎?還是我已經開始禿頭了?」

其實,產後掉髮與女性型禿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理現象。只要掌握幾個觀察重點,就能判斷你屬於哪一種狀況、需不需要積極保養,還是只需安心等待自然恢復。

1. 產後掉髮 vs 女性型禿頭:本質差在哪?

項目 產後掉髮(可逆) 女性型禿頭(漸進性)
發生時間 生產後 2~4 個月起 多半在 30 歲後緩慢出現
掉髮範圍 髮際線、耳側、整體髮量明顯變少 髮縫、頭頂逐漸稀疏,瀏海也變少
掉髮方式 大量、集中時間內掉落 緩慢進行、長期掉髮、密度變稀
髮絲變化 粗細未變,但數量短期內銳減 髮絲變細、變軟,毛囊逐漸退化
恢復情況 通常6~12個月內自然恢復 若不積極處理,可能無法自行逆轉

 

2. 什麼是產後掉髮?為什麼會突然掉這麼多?

在懷孕期間,雌激素水平上升,會讓頭髮停留在「生長期」更久,因此許多孕婦在懷孕時髮量反而變多。但生產後荷爾蒙快速下降,身體原本延後掉落的頭髮就一次進入「休止期」,形成短時間大量掉髮的現象。

這是一種常見的「休止期落髮」(Telogen Effluvium),通常在產後2~4個月開始發生,半年內逐漸好轉,約一年內恢復正常

🔎 特徵整理:

  • 洗頭、梳頭時掉髮明顯
  • 髮際線變空、耳上兩側頭髮變稀
    頭髮整體變少,但髮絲粗細未改變
  • 頭皮無搔癢、紅腫、出屑等異常症狀

3. 女性型禿頭:你以為是「掉髮」,其實是「毛囊在萎縮」

女性型禿頭(Female Pattern Hair Loss,簡稱FPHL)是進行性毛囊退化的結果,並非單純掉髮。它的發生與基因、荷爾蒙、壓力、營養失衡有關,不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掉髮,但髮量會越來越稀。

毛囊在這過程中逐漸「迷你化」,原本粗壯的髮絲變得細軟、難以長長、易斷。若未及早保養,會造成永久性稀疏

🔍 常見症狀:

  • 髮縫變寬、瀏海稀疏、頭頂變薄
  • 髮絲越來越細、毛躁,髮量整體感下降
  • 掉髮量每日雖不多,但密度明顯減少
  • 無明顯恢復期,且逐年惡化

4. 從髮量與髮絲變化,判斷你是哪一型

以下幾個方式,可以幫助你初步辨識:

✅ 髮絲粗細檢測法:

  • 如果新生髮與原有髮絲粗細一致 ➜ 較可能是產後落髮
  • 如果新生髮明顯細軟 ➜ 可能是毛囊正在退化

✅ 髮縫觀察法:

  • 若整體頭髮變少,但髮縫寬度維持 ➜ 傾向產後落髮
  • 若髮縫越來越寬,甚至可見頭皮 ➜ 疑似女性型禿頭

✅ 時間軸與變化快慢:

  • 掉髮突然、集中在產後幾個月 ➜ 產後型
  • 掉髮緩慢、持續多年、無恢復 ➜ 女性型禿頭

5. 保養建議:根據判斷方向對症處理

🌿 若為產後掉髮

建議以「營養+溫和清潔+等待自然修復」為主

  • 補充蛋白質、鐵質、B群與鋅
  • 使用無矽、低敏、不刺激的洗髮產品
  • 睡眠充足、避免過度壓力與熬夜
  • 頭皮按摩促進循環,但避免拉扯新生髮絲

🧴 若為女性型禿頭

要採取更積極的「延緩+促進生長」策略

  • 洗髮產品可選含有:咖啡因、薑根、何首烏、迷迭香、綠茶多酚等成分
  • 可搭配頭皮精華、髮根活化劑
  • 建議建立長期保養習慣,避免拖延使毛囊萎縮

情況持續惡化者可諮詢皮膚科醫師,評估是否使用minoxidil等外用治療

 

6. 常見掉髮迷思,你也中招了嗎?

❓「產後掉髮要不要立刻用生髮水?」
👉 不建議過早使用強效產品,應觀察半年。若髮絲恢復正常,代表無需介入;若遲遲無改善,再諮詢醫師。

❓「女性不會禿頭吧?那是男生才會有的問題。」
👉 錯!根據統計,女性在40歲後約有40%出現程度不一的落髮。只是女性禿頭的型態與男性不同,不是M字額,而是從髮縫、頭頂慢慢變稀。

❓「掉髮就是洗髮精害的吧?」
👉 不完全正確。洗髮精選擇不當(如含矽、強界面活性劑)可能加重頭皮壓力,但真正的關鍵仍是毛囊健康與體內平衡。

 

結語:搞懂差別,才能做對選擇

掉髮本身不可怕,怕的是錯誤的理解與忽視。

產後掉髮是暫時性的生理反應,通常會自然好轉
女性型禿頭則是長期性的毛囊老化現象,需要及早介入與正確保養

只要懂得觀察髮量變化、分辨髮絲粗細與掉髮模式,就能為你的毛囊爭取寶貴的修復機會。
讓我們一起從今天開始,溫柔對待頭皮,讓健康的髮量自然回來!

返回頂端